首页 > ATP游泳战术分析 > 美洲羽毛球历史经典ATP篮球比赛时间表足球游戏推荐

美洲羽毛球历史经典ATP篮球比赛时间表足球游戏推荐

  游泳比赛中跟随游进是跟游者在领游者游进时产生波浪中游进的一种战术策略,其利用领游者产生的水流优势从而降低游进过程中的阻力。通常在公开水域游泳和铁人三项比赛中采用此类比赛战术。游泳比赛中摩擦阻力、形状阻力和波浪阻力均称为被动阻力,与能量代谢和运动学指标均能够直接测量而得。比赛时在跟随领游者后面或侧面都会影响跟游者的游进姿态,如果在主动领游者侧面跟游时,跟游者的被动阻力要比在其后面跟游时降低1/3;但是如果在非主动领游者侧面跟游时,则会增加跟游者的被动阻力,可能会受到非主动领游者打腿的影响。先前研究发现除了降低跟游者的阻力外,还能够降低其能量代谢水平(摄氧量、血乳酸和心率),运动感知能力也随之降低,划频减少的同时增加划幅和游泳速度,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会受到运动中肌肉疲劳所致。

  因此本研究通过表面肌电和运动学对3种跟随条件下(后方跟游、侧方跟游、无方向跟游)200m自由泳的肌肉疲劳、肌肉活动和游泳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平均频率的时间斜率和均方根的时间斜率对肌肉疲劳和肌肉活动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划水指数对游泳效率进行评价。

  18名国际级和国家级水平的运动员参与本次测试(11名男运动员和1名女运动员均可以承担跟游者和领游者的身份,3名女运动员只能作为跟游者和3名男运动员只能作为领游者的身份)。所有受试者都是参加中长距离比赛和公开水域比赛的的运动员。

  进行3种跟随条件下(后方跟游、侧方跟游、无方向跟游)200m次最大强度自由泳测试,后方跟游时,跟游者与领游者的距离在0m(跟游者的手几乎触碰到领游者的脚趾)和0.5m(跟游者的手与领游者的脚趾间歌0.5m);侧方跟游时,跟游者的头与领游者的髋关节齐平,横向间隔0.75-1m;跟随条件见图1。每次测试前进行热身活动,同时每两次测试之间有30min休息,测试流程见图2。测试过程中对桡侧腕屈肌、肱三头肌、背阔肌和股直肌进行肌电测量,并与视频结合分析肌肉疲劳、肌肉激活和游泳效率(划水指数=速度×划幅)。

  游泳测试在25m室内游泳池进行,跟游者要在3种跟随条件下完成200m自由泳测试,而领游者仅需在侧面跟随和后面跟随两个条件下进行200m自由泳测试。跟游者在3种跟随条件下游泳配速需保持一致,以个人1500m最好成绩为配速标准,领游者需要适应跟游者的游速。测试全程所有受试者均佩戴节拍器以保持预定的游泳配速,并在正式测试前进行为期1周的适应节拍器的训练。

  3种跟随条件下每块肌肉的平均频率时间斜率均呈现负面效应,并且后方跟游和侧方跟游之间的平均频率斜率具有统计学意义。后方跟游、侧方跟游和无方向跟游中平均频率对应值分别为5.1±1.7、6.6±4.1和11.1±2.7,只有背阔肌的平均频率时间斜率在3种跟随条件下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图。

  3种跟随条件下每块肌肉的均方根时间斜率高于平均值且呈现正面效应。后方跟游、侧方跟游、无方向跟游中均方根的对应值分别为3.4±1.2, 4.7±2.7和7.8±4.6。只有背阔肌的均方根时间斜率在无方向跟游和侧方跟游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见下图。

  3种跟随条件下划水指数均高于参与者的平均值,后方跟游的划水指数最大(2.01 m2/s),而无方向跟游的划水指数最小(1.86m2/s),但3种条件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见下图。

  跟游战术在肌肉疲劳和游泳效率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比赛战术,相对而言,后方跟游则是比赛中最佳优选策略。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